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实行怎样的制度?
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的制度。
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建立多学科地震监测系统,按照国家级地震监测台站、省级地震监测台站和市县级地震监测台站分级管理。将台站分级与其所配置的学科观测站数量、测项相联系,明确学科要求,实行分类指导。
国家级地震监测台站由中国地震局认定,省级地震监测台站由省级地震工作部门认定,并报送中国地震局备案,市县级地震监测台站由市级地震工作部门认定,并报送省级地震工作部门备案。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
第三章地震台站中的学科观测站
3.1地震监测台站中的学科观测站
学科观测站是地震台站观测技术的基本组成单元,地震监测台站依托其学科观测站的监测运行,获取观测资料、进行设备维护与更新、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学科观测站包括:测震学科观测站、形变学科观测站、电磁学科观测站、地下流体学科观测站。学科观测站台站上测项手段的学科属性和技术归口特征。通过各学科观测站的设置运行状况,反映各级地震监测台站的综合技术能力。
在一个地震监测台站上,应具有多个或至少一个学科观测站。目前,大部分地震监测台站的学科观测站都布设在同一院内;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地震监测台站,既有布设于院内的学科观测站,又有与台站空间位置相距一定距离的学科观测站,但均由台站对其行使其监测运行、产出管理等职能。
3.2学科观测站的测项
根据测震、形变、电磁、流体学科的分类,通过对目前地震监测台网中观测手段遴选,选择在台网中具备一定数量规模、投入正式监测运行、反映本学科主流技术领域的测项,确定为本次各学科观测站的主要测项;
此外也考虑技术发展、将一些正在建设形成台网规模的测项,一并纳入学科观测站测项。通过上述考虑,由此确定这次台站分级分类中的学科观测站基本测项如下。
地震监测台站上,学科观测站的主要测项手段可归纳如下:
测震学科观测站:测震短周期观测站、测震宽频带观测站、测震甚宽频带观测站、测震强震动观测站;
形变学科观测站:重力观测站、地倾斜观测站、地应变观测站、GNSS观测站;
电磁学科观测站:地磁观测站、地电阻率观测站、地电场观测站;
地下流体学科观测站:水位观测站、水温观测站、氡观测站、汞观测站。
对于上述学科观测站,其命名可遵照:“学科名+测项名+观测站”进行,如:测震学科甚宽频带观测站、形变学科地倾斜观测站、电磁学科地磁观测站、流体学科水位观测站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国地震监测台站
如何建设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建设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需要完成以下工作:一、做好需求分析,明确这个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使用对象是谁,比如说,如果是政府部门,那么,政府部门在日常的舆情监测管理中的一点难点或者短板是什么。二、提出整体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包括我们要建设的舆情监测系统的架构;三、解决方案完成之后,完成舆情管理的人员配备、软件选型等。
当然我提到的这三点没有详细的展开来说,针对第三条提到的“软件选型”,值得注意的是选型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软件实力以及服务实力。
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实行怎样的制度
地震台站各类建筑物建设要符合建筑物防雷标准,避雷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10Ω;仪器设备、电源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4Ω。
避雷设施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建设台站避雷接地体、避雷塔、仪器接地网,安装电源、信号线路避雷器等设施,避免雷电对台站职工人身安全、仪器设备造成破坏。
避雷针、接地体、仪器接地体(网)及其接地引出线按防雷标准设计、施工。
1、交流电线路应安装2到3级避雷器;
2、进入市内的电话、网络线、数据专线、天馈线要安装线路避雷器;
3、地震台站各类仪器机房建设要采取防雷、防静电安全接地措施;
4、社会地震台站由建设单位根据自身的需求参照上述各类台站建设,各级地震部门应给予必要技术支持与指导。
全球地震台站主要用于控制全球大的活动和构造,应配备国际先进水平的观测技术系统,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生活条件,服务于全球地球科学的研究。
各类台站中无人值守台站的建设力求简洁,建筑面积一般控制在40平方米以下。
扩展资料:
地震台站建设分类
第六条
地震台站根据承担主要任务与规模不同,分为全球地震台站、国家地震台站、区域地震台站和社会地震台站四类分别建设。
第八条
国家地震台站主要用于控制我国主要活动与构造,应配置测项比较齐全、水平先进的观测技术系统,具备开展多学科、多测项的地震与地震前兆、地球物理场观测的条件。
能够承担地震与地震前兆学科的野外观测试验及地球科学研究任务。
第九条
区域地震台站主要用于本区域地震速报与预报,应配置测震与前兆测项相对齐全的的观测技术系统,观测环境满足观测技术规范的要求,服务于当地的地震监测预报及研究工作。
国家地震台应配置测项比较齐全、水平先进的观测技术系统,具备开展多学科、多测项的地震与地震前兆、地球物理场观测的条件。
能够承担地震与地震前兆学科的野外观测试验及地球科学研究任务。
区域地震台主要用于本区域地震速报与预报,应配置测震与前兆测项相对齐全的的观测技术系统,观测环境满足观测技术规范的要求,服务于当地的地震监测预报及研究工作。
全球地震台主要用于控制全球大的活动和构造,应配备国际先进水平的观测技术系统,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生活条件,服务于全球地球科学的研究。
地震台技术系统配置要根据各级台网整体布局及配置要求进行建设,并应做到台站各种观测仪器布局合理,尽量做到整个台站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的集成建设。
全球地震台至少应配置1-2套国际先进的地球物理场观测仪器,以完成对全球某一或多个场的监测(宽频带或宽频带地震观测、地磁绝对与相对观测、重力观测、GPS观测等)。
国家地震台应配置齐全的测震、前兆及地球物理场观测仪器。
根据所处台网的位置来选择配置测震、重力、倾斜、应变、水平与垂直形变、水物理、水化学、地电场、地磁场、电阻率等观测项目中的先进观测仪器,以完成对我国大的构造与活动的监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地震监测台站建设暂行规定
监测站网建设
监测站网的布设符合“控制中心-监测站”的构建模式。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核心,负责收集各监测站、监测点上传的监测信息。监测站和监测点的布设远离控制中心,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响应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命令,及时有效地反馈系统运行的状态。
监测站网布设是在典型的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和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分别建设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和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在不同的地质单元和行政区划单元内均匀地布设监测点,形成监测站网。
本次研究中建设的2个监测站和20个监测点的分布见图13-1。
表13-2 按地质单元划分的监测点分布一览表
表13-3 按地源热泵项目划分的监测点分布一览表
图13-1 北京平原区监测项目分布图
本次工作的监测站主要有两个。一是依托“用友软件园热泵系统工程”所建的地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二是依托“北京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热泵系统工程”所建的地下水式地源热泵系统监测站。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