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如法的念佛 中国佛教净土网

1、唱佛号:嘴巴跟著念,心里在打妄想,这不是在念佛,而是叫「唱佛」,但唱佛也比说闲话好多了,因为口中唱佛,还是有功德的。

2、散心念佛:知道自己在念佛,一边念佛,心里还是有一些妄想和杂念,杂念还满多的,但心里知道自己是在念佛,许多人把念加上口字成为念,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如果没有用口念,默念算不算念佛呢?应该是算,散心念有出声念与默念,出声念用口,默念用心。事实上念佛的念是念念不忘的意思,每一个念都想著佛,都跟佛相应,这才叫念佛。

3、专心念佛:心无杂念妄想,不断的在同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上面,每一句每一字都清清楚楚,没有妄念,如果有妄念,马上高声、大声念佛,用耳根听到自己细细的声音,也注意听大众的声音,渐渐地妄念就会消失,自我执著心也会慢慢减少,烦恼也会慢慢平息。念佛就能念得非常舒畅、没有阻碍。这种舍己从他的态度是修行的基本态度,也是消除业障的好方法。

4、一心念佛:念佛念到不念而自念,念念相续,继续在念,不管有声无声,心里有佛号或没佛号,都没有离开「阿弥陀佛」的佛号,白天念、晚上念、走路念、吃饭也念,有时候佛号在口中或心里,但有没有念出四字或六字佛号,己不是重要的,而是心不断的都在阿弥陀佛的佛号上。

5、无心念:这己经开悟了,不管心中有无佛号,念念时时处处都跟佛的悲愿与智慧完全相应。禅宗叫开悟,净土宗叫亲见自性弥陀。快速念佛止静后,还是继续不断的默念,虽然这时已经没有人在念,但要记得刚才大众念佛的声音,心里继续不停的念,不要分心或打瞌睡。如果默念时,心里妄想很多,那就要数数念佛了,念一句佛号数一个数目字,从一数到十,念十句佛号,数到十以后,再从一开始,念一句佛号数一个数目。如此反复的知道自己在念佛,知道自己在数数目字。如果快速念佛停下来以后,心还是非常集中的、稳定的快速念佛,就不用数数念佛。

佛教的口头禅是“阿弥陀佛”,道教的口头禅是什么呢?

相信大家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在这部电视剧中唐僧作为佛教的一位信徒,他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阿弥陀佛”,而这句口头禅就是佛教的口头禅,而且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佛教有自己的口头禅,那么道教是不是也有呢?当然在道教的历史上也是有口头禅的,只是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道教的口头禅就是“无量天尊”。

道教的发源地是在我国,而且历史相当的久远,早在两千多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道教就已经出现了,最开始道教中的人都是被称为“方士”,之后才被称为“道士”。后来道教将老子的思想融入进去之后,一直到了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一起在我国发展,两个教派相互借鉴、学习。其实在佛教刚刚传入我国的时候,佛教的口头禅并不是“阿弥陀佛”,而是“无量寿佛”,后来因为要融入到我国的文化发展之中,才有了“阿弥陀佛”这个口头禅。

而道教最开始是没有口头禅的,在佛教传入之后,在借鉴了佛教的许多东西之后才有的口头禅,也就是“无量天尊”。但是“无量天尊”这个口头禅大部分时间都是出现在书本上面,道士们经常说的是“无上太乙救苦天尊”和“无上天尊”。在道教的认识中,“无量”是表示道法和精神的境界,也就是无限高远的意思,而“太乙救苦天尊”则表示道教的一种悬壶济世的情怀。

其实我们从道教和佛教的口头禅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佛教讲的是一种对于修行的态度,而道教则讲的是关于自己的修行和救世的一种心态。但两者的相同之处就是一个平静、豁达的心。

谁知道净土行者的网站?

注意了,地藏论坛严重谤密,并且发展出了一套歪理邪说。初学者要慎入。

以下是地藏论坛最不愿意让人看到的材料:

本文集中整理了30位汉传佛教法师大德和1位居士大德对密宗和藏传佛教的肯定言论,有力地驳斥了所谓“藏传佛教不是佛教”以及“密宗不是佛教”等错误言论。网上还流传着所谓“喇嘛教非佛教”,并列出一些大德的言论,但是经过研究就会发现,汉传大德总体上对藏传佛教是采取赞同和肯定态度的。这个版本是2012年4月整理的最新版,但还不够完整和全面。每位大德只选取了几句话出来。以后有时间会整理出一个完整版,让大家看到上下文。

莲池大师:金刚上师居于三宝之首,以佛所师之法故。

藕益法师:密宗唯大乘法,身入坛结密印,口诵密言,意专密观,名三密法门。

印光法师:密宗实为不可思议之法门,实有现身成佛之事。(复温光熹居士书)密宗一法,真实不可思议,小丈夫用之,或致未得其益,先受其损。(复王晓曦居士书)

虚云法师:至于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刚智等传入中国。经一行禅师等努力。才发扬光大的。但这些都是佛法。

弘一法师:密宗(又名真言宗),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

太虚法师:汉藏虽都有性相二宗,但是两地都有所缺,如汉文佛教缺少关於空宗的,有佛护、月称、阿底峡、宗喀巴等发挥空宗的理论,这些都应当学。关於有宗的,中国於安慧的唯识不完备,亦需补充。至在西藏方面,也应学汉文佛教的护法、戒贤、玄奘、窥基等的唯识义,及罗什以来三论宗义和安慧中论释等。这样、才可和合成空有圆融的大乘。

宣化上人:佛教分成五宗:禅,教,律,密,净。这五宗里边,有的人就说禅宗最高,有的人就说教宗最高,有的人又说律宗最高,修密宗的,就说我密宗最高,修净土法门的,就说净土法门这是最第一了、最高了。实际上,这个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谓高,就是个人私见,自己欢喜哪一种,就说哪一种是高。

明旸法师:西藏佛教也属密宗,直接传自印度,通称为‘藏密’。

妙祥法师:学密法必须得经过师父,这才是对的,不能自以为是。特别是传授密法,一定要金刚上师的指导才可以,没有金刚上师,是不能成就的

传印法师: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是一家,都是佛教三大语系的一部分

本焕法师: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法,都是佛的弟子,不过地方的不同,法是同的。

慧律法师:我们必需再一次强调:南传、北传、藏传,共一个佛祖、共一个世尊,八大宗教共一个佛心,我们佛教没有理由不团结,你说是吧!佛门内斗,水火不容,只会给外道轻视、瞧不起,无量众生,将失去对三宝的信心,刚好中了有心人之计。

学诚法师:培养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佛教人才,也是抵御境外渗透,反对民族分裂,保证藏传佛教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大事。

济群法师:南传主要继承早期佛教的生活形态及声闻乘、解脱道的思想。汉传虽然同时传译声闻乘、菩萨乘典藉,但实际继承的是声闻乘的行仪,菩萨乘的见地。藏传佛教则主要继承印度晚期的大乘佛教思想,并结合西藏本土的民俗文化,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但就佛教的核心思想来说,三大语系都是相同的。

梦参法师:所谓密宗,西藏教义,跟我们一样的。不过西藏的教义有系统,有显宗的次第,就是菩提道次弟,有密宗次第,最后还有圆满次第。

圣严法师:因为不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是从印度佛教发展出来的,许多从印度传至的西藏或中国的经文,都尚未有对译本,而这是很大的事业,期待大家不分彼此,共同来完成。

净慧法师:密宗密法无言说,利用各种金刚仪式表法,为方便说法,教化众弟子。将戒义、法理隐入各种金刚仪式中展现,法相虽无言说,义理又有言说;如预知、解梦、祭祀、辩经、跳金刚舞等仪式。世人不解其详,切莫妄议是非;各宗难解其要,不可多加评判。特别是修行其它法门的行人,不以本宗常识知见去思议密宗短长

净空法师:西藏的教是佛传的,这个密宗是佛教正规的一个宗派,而且是属于高级宗教。

圣辉法师:因为藏传、汉传、南传三大语系佛教具足,才有中国佛教成为第二母国的殊荣。

星云法师:我很希望徒众中,类似依华那种毅力、耐苦、不退道心的条件者,能多几个人,和对方交换学生学藏传佛教。

广超法师:如果一个人真正掌握这个密宗的道理,密宗是非常殊胜的修法。

圆瑛法师:余生平本无门户之见,初学禅宗,后则兼修净土,深知禅净同功。先学天台,后学贤首,乃知台贤一致。始学性宗,继学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对密教,亦极信仰。固知显教是佛所说,密教亦佛所说。我佛观众生之机,应得显益者,为说显教。应得密益者,为说密教。显密虽殊,同为对机应病之法药。故对显密,同一信仰。

海涛法师: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最大的不同,是有很好的传承。

慧海法师: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饭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茗山法师:我从19岁出家后,曾学习过唯识宗、般若宗、净土宗,也曾阅读并修习过《华严》、《法华》、《楞严》和禅宗、律宗、密宗经论。佛教有十个宗派,皆来源于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倓虚法师:佛出世后,说法四十九年,经后人结集起来,成三藏十二部。因为众生根性不一,对于所禀教法亦异,传到中国之后,就在这三藏十二部之中,大致分出来宗、教、律、密、净五大宗。这并不是佛特意的分出这五大宗来。在佛经里面,也查不出有什么宗?什么派?是为了适合众生的根性,在自然的趋势中,后人继续前人,各宗所学,才建立了这五大宗。

大安法师:密宗的“即生成佛” 就相当于净土法门带业往生的了生脱死。我们净土宗凡夫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就是密宗的“即生成佛” 啊。禅宗、密宗都是佛说的,都不错。

体光老和尚赞叹密宗大德能海上师:“那五台山能海法师,杭州灵隐寺大悲法师,西京卧龙寺朗道法师,广东云门寺有虚老和尚,他们这四位都很了不起呀,都是行解相应的知识,...”

昌臻法师赞叹密宗大德普钦上师:“为僧伽之楷模,众生之导师者,其惟我普钦法师乎?”昌臻法师赞叹密宗大德能海上师:“法师显密圆通,参证确凿”。

广钦老和尚: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而西藏是游牧地区,百姓均食肉类,当地的出家僧出去托钵,也是化缘到一些肉类、荤类的东西,他们这样做,并不是表示他们吃了这些肉类,就能化度这些生灵,而是以这些肉类,维持色身的生存来修行,百姓吃什么,他们也随缘吃什么,如果不明白这点,以为出家僧可以吃荤,就恣意的去杀食,这样,不但自己造下杀业、冤业,修行不成,而且,将来还会堕到地狱中去。”

赵朴初老居士:西藏的佛法以密教最为普遍,最为突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显教方面,西藏格鲁派黄教各大寺都推行以因明、俱舍、戒律、中观、瑜伽现观五科佛学为中心的教学制度,从玄奘、义净的记载来看,可以说这是继承了当初印度那烂陀寺遗留的学风和规范。

以上共30位汉传法师大德和1位居士大德。(2012年4月整理)

净土五经一论都是什么?

净土五经分别指《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

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

《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内容有理论与方法两方面,更详细深入地解释。《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

《观无量寿佛经》佛宣讲观无量寿佛经,第一重点,净业三福:人天之福、小乘声闻缘觉之福,大乘菩萨之福,是任何时间,一切想要修行成佛者,所须具备的条件。《阿弥陀经》是劝我们修行的,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

扩展资料

印光老法师把原来的净土三经加上《楞严经》、《华严经》中的两个章节,变成净土五经。附印光大师《净土五经》跋: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重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

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

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净土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