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哪个专业较好?
电子商务一门综合类学科,主要学习内容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网站制作、网络数据库、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编程语言、网站推广、网站优化、网站运营、PS、DW、管理学、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等。”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也称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等。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主要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等
奇山所的文化民俗 奇山所的发展变迁
烟台(别名“奇山”)城市的兴起,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洪武三十一年(1389 年),为防御外寇入侵,在芝罘岛对岸临海北山(即今烟台山),修筑报警狼烟墩台,从此有了“烟台”之名。与此同时,设立了军事组织“奇山守御千户所”,修筑了有坚固城墙的奇山所城,这又是烟台别名“奇山”的缘由。现在,几乎所有旧日的村庄都已变为市区的大街小巷,所城则作为古迹保留下来。所城在烟台常被称为“所城里”,城虽不大,东、南、西、北关俱全,十字街之外,有沿旧城墙环行的更道街,一切都还保留着一所军事守备城的格局。一座明代的城,一城明清时代的建筑。所城在高楼大厦包围中,象一株古树,是烟台城市的根。
公元1131年(金天会九年)设置福山县,芝罘岛划归为福山县东北保,之罘村划为芝罘社。其后,芝罘一直为福山县属地,直到1934年山东省政府设立烟台特别行政区,脱离福山县,划属烟台特别行政区。元末明初,部分之罘村居民开始向之罘海湾南部移居,以捕鱼为生或兼作山丘农耕。此外,还建有数处零落鱼寮、山茅,人数不过数百,大多为季节性流动人口,没有形成正式命名的村屯,其中也有固定渔户,如高、初、夏、于、姚、刁诸姓,除从事渔业外,还占山划地自耕,被称为“占山户”。这些住户可算是早期烟台居民。
明初,倭寇侵扰沿海边疆,民众深受其害,国家不得安宁。为防倭寇侵犯骚扰之祸,明朝采用“筑小城建卫所”的军事防范策略,在全国各州、县要害地区设立卫和所(大体编制,5600人为一卫,设指挥史官:1120人为一所,设千户官;112人为百户所,设百户)。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春),在宁海卫(今牟平区)辖区内设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并建所城。当时,这是在全国属于建所较晚的千户所,距今已600年历史。
今天,奇山所城所在地已属芝罘区繁华地段,被周围林立的高楼大厦所包围。然而,当初奇山守御千户所得建址却有些讲究,其命名也有些说法。若追究起来,需从历史和古兵法的角度去考察。
首先从历史角度考察。奇山之名来历,古有三说。一说指“塔顶”,海拔397米,素称南山。民间相传,昔有“仙人奕棋”其上,称名棋山,演音为奇山。二说古时某夜飓风突起,一夜之间将上矿东南部堆起一座土山丘,众人皆以为奇,遂名为奇山。三说玉皇顶原名为奇山,海拔72米,元代末建有玉皇庙,后建戏台,两边石柱又联曰:“蟾窟映奇山聊籍衣冠妆黛传演来名象真情,蜃楼记沧海试看锦绣文章粉点出兴衰戏剧”,联中“蟾窟映奇山”是历史保存有关“奇山”名称刻石的唯一资证。玉皇庙距奇山所城建址中心地直线距离仅有1500米,中国古有“以近取名”传统,故用“奇山”命名所城顺理成章。
再从古兵法角度考察。筑城房卫必须具备进攻、防守、退却的军事必备条件。从当初奇山所城所处的地理环境看,北有芝罘岛、崆峒岛作天然防卫屏障,南有塔山群峰可作退却之地,中有东西两河(即近解放路和西南河路,原为两条河)防御,又能从河中引水作城壕防御;所城不远处海边北山(即今烟台山)设狼烟墩台,一有敌情发生,便可传递烟火信号;东有宁海卫,西有福山县城,进行东西军事联络极为方便。奇山所城位址设计也极为讲究,它的南北轴线与塔山至烟台山的南北轴线正相吻合,所城南门与玉皇庙并行齐线,这种布局设计非常符合中国古代兵法设城的军事指导思想。
奇山所城占地9.86万平方米,城内面积7.96万平方米。城设西门,东谓保德门,西称宣化门,南为福禄门,北叫朝崇门。城门之上设城楼,专作了望指挥。城门及城墙底部均用青石砌筑,上部用大青砖砌筑。城墙高7.33米,厚6.67米。城门之间均衡设“铺”、“铺”呈圆弧状,突出城墙外,可以三面御敌,形成四楼十六铺防御格局。城墙内侧设有环形马道可直通城上应战。城内设十字大街直通四门,作为军事专用道路,这是老烟台境内最早的街道,如今已变迁为芝罘区所城里大姐。所城内西北部(今时彦街)设千户所衙及随职官眷住房;城内东北部(原高家胡同、傅家胡同)设练兵场;城内西南部(今仓余街)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建卫所同期,因在北门(今烟台山)设建狼烟墩、台,民间岁有烟台之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罗博修《福山县志》,其卷一“地舆图”中标有沿海墩、台共15座,自西向东14座依次标注为墩,唯有最东面的一座标注为烟台(即今烟台山),这是现存历史地图中关于烟台最早的文字记载资料。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何乐善修《福山县志》,其中写道:“有巨石似船形(指“造化奇观”刻石),在烟台上”,再次出现烟台二字。
奇山所城建立后,没有发生重大倭寇侵袭事件,基本处于安宁太平时期。1664年(清康熙三年),清廷旨令将奇山守御千户所废除,军变民地,改称奇山社,行政上归福山县管辖。废卫所制后,原千户、副千户、贬为庶人,官兵解甲,多从事农工商。所城内原张、刘两大姓千户后裔大兴土木,建造民宅,逐渐把军事建设结构改建成为民众居住房,遂又有奇山所、所城里、所城之称。因民宅建筑大兴,人口逐渐增多,其中张、刘两大姓很快发展到2000多户,他们建房最多,对外出租,民众时有“所城张家”、“所城刘家”之称。军变民地是奇山所城的重大历史变迁,外地姓氏应时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奇山所内人口随之向外扩张,经济逐渐兴旺起来。这时期,奇山所及周围已形成13个固定村庄,时称奇山社十三村。它们是所城东门、西门、南门、北门4村,以张、佘姓居多;奇山所正南部的上夼村,以迟、李、荆、孔姓居多;奇山所西部的世和村,以张姓居多;奇山所西南部的南关村(曾名西南关、所南关),以张、刘姓居多;奇山所东南部的所东庄,以曲、张、傅姓居多;奇山所西北部的大、中、小海阳村,以张、刘、袁、王、姓居多。各村之间均设有道路相通。奇山社十三村人口来自四面八方,近有芝罘岛大?村、福山县、牟平县、海阳县、文登县等地,远有齐河县、曹县、聊城、高唐以及河北、河南、湖北、辽宁等地。十三村因人口籍贯复杂,诸如诞生、婚嫁、丧祭、节庆、妆饰习俗与方言各有所异。
烟台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说她古老是因为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晚期就有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说她年轻,她是山东第一个开埠的城市,1956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中法在天津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鉴于烟台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都优于登州,1860年,将通商口岸迁到烟台,烟台成为了当时中国十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
烟台名字的由来
“烟台”的名字起源于芝罘湾北山顶峰上建的那座施放烽烟的墩台。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即举火升烟报警,称为烽烟,施放烽烟的台称为“烟台”明洪武31年(1398年),为防止倭寇袭扰,在奇山脚下修建了守御千户所,同时在北山上修建了举火升烟报警的“烟台”。15世纪后期,日本诸侯混战,一大批溃兵败将成了失掉军职的“武士浪人”,他们伙同牟利无门的商人,形成一股侵害中国沿海的邪恶势力,因为日本古称“倭奴国”,所以被称为“倭寇”。北山虽是一座不高的荒丘,却是三面环海的制高点,因此才把“烟台”修在峰顶上。“烟台”高6.5米,长15米。用特制大青砖砌成,顶部四边有垛口,形同城墙。
“烟台”二字最早出现在清康熙12年(1673年),福山知县罗博所修《福山县志》“地舆图”上,图上标有14座“墩”和1座“台”( “墩”与“台”的功能虽然相同,但却是两种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墩”是用土堆积而成,“台”则是高而平的建筑)便是北山上的“烟台”。清乾隆27年(1762年),福山知县何乐善重修了《福山县志》时便将北山称作烟台山了。
狼是古代匈奴、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的图腾,因此中原人称这些少数民族的军队为“狼兵”,当“狼兵”入侵时,便燃烽烟报警,故称为“狼烟”。据考古学家考证,烽烟的燃料是芦苇、红柳和杂草,所谓狼粪,燃烧时其烟直直上升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烟台”建成后,芝罘湾基本处于宁静状态,因此“烟台”上很少施放烽烟,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烽烟滚滚而来,芝罘湾失去了原有的宁静,这烽烟便是帝国主义侵我中华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开埠,帝国主义列强称霸烟台,总揽烟台海关的英国人1905年在烟台山上的“烟台”建了一座灯塔,把举火升烟报警的“烟台”变成了指引舰船进港的“灯台”,这无疑是帝国主义侵华的物证,但也反衬出历史的进步,说明古老的烟台开始步入了近代史。遗憾的是这座被视为烟台象征的“烟台”、灯塔结合体,于1982年9月被彻底拆毁。
老烟台十三村
烟台历史上曾有过“十三村”时期,如果说明洪武年间设立的奇山守御千户所是烟台的形成期,清康熙年间废除卫所守御体系后,在奇山所基础上扩展成为十三个村庄,烟台从此进入发展期。
13村虽然属福山县管辖,可是由于村民大多是外地人,而且构成复杂,因此民俗风情、语言差异都很大,当地习俗与外来习俗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产生了不同于福山,也不同于周边各县的烟台方言。品味烟台方言,很多发音与京剧采用的中原音韵相同,有人戏称烟台话是“上北(bai)京往北(bo)走”。
如今,由于奇山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里4村基本保持原貌,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城外9村,早已变成了现代都市的组成部分。有的村名则被改为街名而被延续下来,如仓浦街、西南关街、上夼路、大海阳路等,当人们穿行在以村名命名的大街上,漫步在13村遗址上,一定会感悟历史车轮的快捷,弹指一挥间,村庄变城市。展望未来,烟台必将更加美好。
白石村与白石文化
1989年4月,日本第二次中国原始农耕史考察团考察烟台的白石文化,他们一行11人,来到位于市区中心黄金顶北麓坡地上的白石文化遗址,考查团的到来足见白石文化的重要性。在一座城市的中心,拥有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在全国都是罕见的。1962年首次发现,1980年和1981年,两次抢救性发掘,共出土陶、石、骨、角、牙、蚌器700余件,可复原的碎陶器4万余片,同时还发现墓葬两座。这两次发掘面积虽然只有227平方米,但地层关系清楚,出土文物丰富,为建立胶东原始文化序列,探讨胶东文化起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由此证实胶东同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白石”两字的由来,是因为这一带地下有白石(石灰石),自从这一带有了居民后,便被称为白石村。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先民之所以定居于此,是因为这里南靠山林,北临大海,高度适中,坡势平缓,不但适合发展原始山林农业,也为牧渔采猎提供了便利。从出土文物分析,白石村遗址虽然与山东内陆密切联系,但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文化面貌有差异,经济类型有区别。除原始农业外,海洋采集捕捞和狩猎占有较大比重,基于白石村遗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被史学界定名“白石文化”。
一座城市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是看它的文化,白石文化是烟台最原始、最重要的文化。
历史为烟台留下了一座所城。
如今,漫步所城十字大街,透过拴马石仿佛都能叩听到600年前的铁骑嘶鸣,站上附近的高点俯瞰所城,那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四合院仿佛依然升腾着600年前的炊烟。这座具有600余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无疑是一张烟台的名片。
因为,早在明代,奇山所城便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沿海抗倭的名城,有了“奇山所城”,才有了“狼烟墩台”,有了“狼烟墩台”,才有了“烟台”之“名”。
所城,在一定程度上是烟台的根。岁月沧桑变迁,所城正在一点点被侵蚀风化,当许多老烟台人和我们一起“守望”所城,“把根留住”便成了他们最大的呼声。《最美烟台》记者近日寻访众多关注所城的有识之士,听取他们的声音。
奇山所城,烟台无价的财富
历史为烟台留下了一座所城,所城的每个角落都写满历史。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奇山所城正式建立,并设有狼烟墩台。1987年,所城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城的“文保价值”也被人们重视起来,它的历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专家学者们争相研究的话题。
71岁的所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春钺说,现在所城里的很多古建筑依然存在,“比如所城的象征———千户衙门,试想当年,清顺治皇帝颁诏撤销奇山所建制,官兵立即卸甲归田或者另谋生计这很自然,而作为军事设施的千户衙门和兵营等众多建筑,绝不会在一夜之间夷为平地,而是有一个改变使用功能、改建、拆建逐步改造的漫长过程。而作为首府的千户衙门更不会率先拆除,只是经过改变,成为张家祠堂。换句话说,当时的千户衙门至今依然存在着。”
而除了“千户衙门”,一些明代的道路也是清晰可见的。根据史志《登州府志》记载:“奇山守御所成:砖城,周两里,高二丈二尺,门四,南门为‘福禄’,北门名‘朝崇’,东门名‘保德’,西门为‘宣化’。”所城虽历经各个时期,经过后代不断改造,发展至今,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边界和主干道路网格局,现所城大街、北门里大街、南门里大街就是《登州府志》记载的十字大街。现在的南门里东西巷,北门里东西巷,东门里南北巷,西门里南北巷就是明代建城时屯兵式跑马道。“以上所述建筑,至今保留完好,也必将会成为所城今后改造的最基本模块。”张春钺说得很激动。
72岁的市老科协原副会长赵义堂则认为,奇山所城是“狼烟墩台”也就是“烟台”的由来,“保护这样的历史遗迹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利用,现在国内很多城市没有古迹,都在争抢甚至捏造,为什么我们拥有,却不好好加以利用呢?我们要让子孙后代看到这些资源,这些光荣的历史!”
所城人家小院中的山楂树
守御千户所,往昔能否重现?
如何利用?如何改造?很多老烟台有着自己的想法。有人提议,在保护风貌,保持原有街区结构和空间及特征的前提下,改善生活设施条件,修建、维修甚至修复部分有历史风貌的建筑;有人提议,将位于城西北的张家祠堂改建为所城展览馆;还有人提议,在原东门、西门的位置上建两座牌坊,以此作为再现所城风貌的重要窗口……
“明代的奇山守御千户所主要建筑有古城墙、千户所衙、练兵场等。”72岁的市老科协城建委主任毕浩说,“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修炮楼碉堡将城墙大部分拆除,后来在1956年和1972年,为了修建胜利路和拓宽南大街,又拆除了城墙和四门,所城的基本外围结构消失殆尽,可是城墙的遗址至今还能够找到。”
他认为,恢复主要建筑自然应该是所城改造的重点,而对于奇山所城整体保护,重要一环就是恢复奇山所城的古城墙,只有恢复了古城墙,“才能使奇山所城较完整的体现抗倭城堡的传统形制”。他说,“奇山所城古军事城堡”和“以军事为主的古城风貌景观区”两大古建筑群应该是所城建筑保护和改造的主要方向。他说,“尽管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对已被拆除建筑物原则上不予恢复,但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城市中,具有标志作用、意义重大亦可恢复。奇山所城是烟台城市发源地,是烟台城市历史的标志,而城墙又是所城的标志,恢复城墙,是恢复奇山所城、恢复烟台城市历史的标志。”
已故烟台学者谭洪鑫也曾说,所城作为一座典型的东方古城堡,官邸民宅敦实古朴,突出了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如今的所城作为明代的建筑格局已基本不存在了,现在保留下来的基本上是清代以后沿袭明代格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筑,尽管近年来对其有较大的破坏和改造,有的房屋维修后红砖红瓦古韵无存,但其城墙走向、街道格局和大部分民居还保留原来的风格。
他建议,若全部恢复原来的古建筑风格,存在很大困难,但比如可以选取几座保存尚好的四合院,恢复其明清时期的风格,从拴马石、照壁、门簪到瓦当、木棂窗、神龛等,一一精雕细琢,对城门、城楼、城墙和几所庙宇以及祠堂等,要尽量恢复原貌,打造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古城堡。
城中古城,烟台标志性名片
除了恢复古建筑,有人还提出建议,那就是确定功能分区,将所城整修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文化旅游城。
“奇山所城应具有文化旅游综合功能,做到居住、旅游观光、文化文物交易、烟台特产商贸、烟台名吃、明清社会演示、市民休闲健身活动融为一体。”毕浩表示,“只有这样,才能使奇山所城成为烟台市内的蓬莱阁,使人们到烟台必到奇山所城,提升所城乃至烟台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将600多年前烟台的城市史、文明史、文化史延续下去。”70岁的市老科协原会长韩仕兴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烟台作为一个文化大市、旅游大市,要在时时处处有所体现,而所城就应该是这样一个留住外地客人的地方!让古为今用,让那些古老的城墙活起来!”
“这一设想,任重道远,”毕浩说,“要在所编规划的基础上,对现有建筑进行深入考察和安全验证,对保留完整的四合院房屋要修旧如故,完善室内设施;对部分墙体开裂、基础沉陷、居住使用危及安全的房屋,按照规划确定功能和明清时代建筑风格重建;对部分违法违章建筑应予以拆除。通过对现有房屋和街巷保护整治,这样,奇山所城才能具有文化旅游的综合功能。”
记者了解到,今天的所城依然居住着1100多户居民。整修所城内的基础设施和道路街巷和尽快调整和完善奇山所城的保护规划也是打造烟台市内“蓬莱阁”的重要一环。“通过保护整治,奇山所城内基础设施要完善,要水、电、暖、气、电信配套齐全,达到现代人群居住、服务、办公地要求和条件;并对所城内的道路街巷进行恢复整治,做到街巷畅通和疏通消防通道,保证人们的居住安全,”韩仕兴说,“对于究竟应该如何调整和完善奇山所城的保护规划,如何对建筑物进行保护界证,如何修旧如旧,如何建成文化旅游名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张春钺讲述所城故事
把根留住,让民俗文化“复活”
所城,不仅是一个明清民居建筑群,而且还是一个保存较好的一处民俗传承文化的所在,张、刘等大姓人家在这里居住了600余年,他们的衣食住行、节日、礼仪、信仰、民间艺术、口头文学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挖掘所城的文化内涵也成为所城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如果所城不在了,居民必将四方分散,靠几百年聚居形成的所称民俗文化也必定随之消失,这就无从谈什么开发了。”烟台民俗学者安家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长远观点看,深入地研究‘所城文化’,以寻找烟台地域文化的准确定位。”
安家正说,一定程度上,烟台的地域文化是“非驴非马”的,比“内陆文化”,它没有很厚的民俗沉积,比“海洋文化”,又有明显的封闭性,所以如何寻根,找出“所城文化”各个层面上的优点和弱点,扬长避短,才能真正使烟台变得有文化、有品位。而从眼前的意义上看,不妨先开掘“吃文化”,为旅游业提供一些“无形资产”,带来旅游业的振兴。“如今的烟台已经将旅游业当做了支柱产业,旅游业得讲究吃、住、玩、购一条龙服务。烟台的吃文化极有基础,其根便在所城!”
已故著名民俗家山曼先生也曾以《留得青山在》为题撰文对所城保护建言。他提到,从文物的角度上说,奇山所城应该保护,从民俗文物的角度,所城更应当保护,“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留下所城这座青山,以后所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普通的烧柴。”
也许正因如此,所城的规划和改造还在“守望”中。说不清是步履迟缓还是出手慎重,但有一点却是最值得肯定的,他们都深知,要“把根留住”。
奇山所城的历次规划
所城是源,所城也是根,为了改造所城,烟台有关部门先后有过多套规划方案出炉,不过至今难寻定案。
1992年,天津大学建筑系编制的《烟台奇山所保护区更新保护规划》中提到:“保护所城风貌,维持原有街区结构、尺度和空间特征的前提下,改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发展旅游和城市开发相结合,以居住为主的风貌区,以四合院形式组织建筑群”。在这次更新保护所城规划中,仅保留张家祠堂、刘家祠堂、城隍庙以及刘家祠堂路西一组四合院,其余房屋均拆除,保留现所城十字大街和原城墙内侧环形路道路网格局。以保护为辅,更新为主,商业开发气息很浓,许多专家、学者都不同意,因此没有被批准。
1999年11月,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对所城的保护进行了简要阐述,但也只是明确了所城的“保护范围———东起北河街,西至胜利路,南至南门外大街,北到南大街”以及“建设控制地带:重点保护范围以外100米。”其他只是一些保护原则,可操作性差,无法实施有效保护。
2002年7月,上海同济大学“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烟台奇山所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本次规划根据国家《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法规,以文物保护为出发点贯穿整个规划,符合文物保护原阵型和基本要求,划定了奇山所城“保护区范围”和“控制地带”,定位奇山所城是烟台城市发源地的地位,为有效保护所城开创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过,据了解,这次规划由于参加人员全是学生和技术员,年轻经验少,更重要的是任务重、时间紧,仓促之下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对所城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和研究,存在一定原则性问题。新的规划还在酝酿之中。
通商律师事务所 排名
北京律师事务所排名50强
北京排名前五十的律师事务所基本上也是全国百强的律师事务所。而北京前十的律所,甚至在亚洲律师事务所中都有不错的排名,随着中国律师业的发展,未来的中国律师必将走向全球市场,获取更高的世界排名。无论是十佳还是十强,排名和评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激励律师行业的振兴,进而感受法治社会的优越与公正。
北京十佳律师事务所并不是在所有法律服务领域上都夺得头筹,相反,大多律所在某几个领域成为权威才带动了整个事务所的发展,排名参考了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综合因素。北京律师事务所众多,众多的优秀律师事务所还在不断涌现,正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十佳律师事务所正是里面的排头兵,领航者。
1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7号北京财富中心写字楼A座40层 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 ?????
主要领域:银行业务、项目融资、融资租赁、企业及公司重组、改制、股票与债券的发行、公司收购与兼并、诉讼与仲裁、国际贸易及反倾销、高科技与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相关法律事宜
2 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48号东方银座写字楼12层 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 ?????
主要领域:保险、并购、传媒及娱乐、国企改制、反垄断及反不正当竞争、房地产、工程建设及基础项目、公司业务、国际贸易与反倾销、海商海事、航空、矿业及能源、劳动、公司破产、税务、私人股权投资、诉讼与仲裁、通讯与电子商务、项目融资、外商直接投资、物业管理及租赁、移民、银行金融、资本市场与证券、资产证券化、知识产权等领域。 3 北京市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18号招商局中心01楼12层 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 ?????
主要领域:房地产开发及工程建设法律服务、公司业务、国际贸易与反倾销、海商海事、航空、外商直接投资、资产证券化与结构融资业务、诉讼及仲裁、知识产权业务等。 4 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北大街8号华润大厦20层 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 ?????
主要领域:外商投资、兼并与收购、证券与资本市场、金融与银行、基础设施开发与项目融资、房地产与建筑工程、知识产权、高科技、国际贸易、矿产和自然资源、劳动法、娱乐和传媒、争议解决等。
5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号友谊宾馆迎宾楼7层 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 ?????
主要领域: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企业收购与兼并、风险投资、资产重组、产权界定、股份制改造、股票发行与上市、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电信、房地产、金融、招标与投标、反倾销等诸多方面。
6 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5号国际企业大厦C座11层 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 ????主要领域:收购与兼并、证券和投资市场,外商投资、金融与银行,基础设施与项目投资、基金信托、矿产和自然资源,知识产权、房地产开发、运输和物流、海事海商、国际贸易等。 7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76号大成国际中心C座6层 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 ?????
主要领域:公司证券、金融税务、房地产、知识产权、国际事务、诉讼与仲裁等。
城市轨道交通与私人交通的换乘?
城市轨道交通与私人交通的换乘
轨道交通与私人交通的换乘是指轨道交通与自行车、私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换乘。鉴于国内采用自行车出行的比例较高、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长速度较快,鼓励采用“停车+换乘”的出行方式,这对于轨道交通吸引客流、缓解市区道路拥挤,以及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均具有积极意义。
(1)停车点(场)的设置。采用“停车十换乘”的出行方式,在换乘设施方面主要是解决停车点(场)的设置问题。
为适应自行车换乘的需求,轨道交通车站应设置停车点。对高架车站,可在高架结构下的地面层设置自行车停车点;对地下和地面车站,可在出人口附近设置自行车停车点。自行车停车点的规模取决于采用自行车方式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量的大小。营福静通过对自行车接运区的合理半径和自行车换乘出行目的等的分析,合理的自行车接运范围应是以轨道交通车站为圆心、以800~2 000 m为半径的区域,采用自行车换乘方式的大多是通勤客流。因此,如果自行车接运半径内有大型住宅区,那么到站客流中的自行车换乘比例通常会比较高,自行车停车点的设计规模一般也应大些。
为减少私人汽车进入市中心区,设置公共停车场、提供“停车+换乘”的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停车场的位置一般应选择在市区外围的轨道交通车站附近,并应结合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车站周边商业与办公设施的建造,统筹安排。鉴于城市用地紧张,停车场应尽可能按立体多层设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2)停车收费政策。停车收费政策是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自行车换乘免费停放,小汽车换乘收取较低的停车费,对高峰时间内进人市中心区的车辆收取交通费。
福山算是烟台的一部分吗
是烟台的一个区,烟台开发区就是从福山划分出来的。
烟台市辖芝罘、福山区、牟平、莱山4个区及长岛县,代管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7个县级市。
福山区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5′-121°22′,北纬37°14′-37°29′。北临黄海和烟台经济开发区,东、南、西与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栖霞市、蓬莱市接壤。总面积482.83平方千米。全区总人口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4万人。人口出生率6.64‰,人口自然增长率—0.02‰。
区人民政府驻清洋街道,邮编:265500。代码:370611。区号:0535。拼音:Fushan Qu。
行政区划
[编辑本段]
福山区辖5个街道、4个镇:清洋街道、福新街道、古现街道、大季家街道、高疃镇、张格庄镇、回里镇、门楼镇;八角街道。其中:古现、大季家、八角3个街道实际由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因境内有福山而得名。北宋靖康二年 (1127年),伪齐帝刘豫登此山,称两水镇一带为“福地”,因名此山为福山,1131年(金天会九年)置县,故名。
商、西周为莱国地,秦、西汉置**县,唐置清阳县。金天会九年(1131年)设福山县,历代沿之。1983年11月,改为烟台市辖区。
1996年1月3日,撤销东厅乡,设立东厅镇(鲁政函民字[1996]1号)。1996年12月29日,撤销臧家乡,设立臧家镇(鲁政函民字[1996]68号)。1997年1月14日,撤销八角乡、张格庄乡,分别设立八角镇、张格庄镇(鲁政函民字[1997]3号)。
1998年,全区辖10镇,即福山、八角、古现、臧家、高疃、东厅、张格庄、门楼、回里、兜余镇,290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
2000年6月13日,撤销福山镇,设立福新、清洋、奇泉3个街道办事处,将原福山镇的盐场、永福园2个居委会、蒲湾村、泊子村和臧家镇的小陈家村划归福新街道办事处管辖,福新街道办事处机关驻永达街881号;将原福山镇的曾家庄等14个村(居)划归清洋街道办事处管辖,清洋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福山镇人民政府驻地;将原福山镇的史家庄等17个村(居)划归奇泉街道办事处管辖,奇泉街道办事处机关驻西山路18号(鲁政函民字[2000]44号)。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福山区总人口355803人;辖3个街道、9个镇,各乡镇人口: 清洋街道 48818 福新街道 12810 奇泉街道 28068 古现镇 26341 高疃镇 24191 张格庄镇 17374 回里镇 33327 兜余镇 25635 门楼镇 30291 八角镇 16586 臧家镇 12406 东厅镇 13420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虚拟街道 66536
2000年12月19日,撤销八角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古现镇;撤销东厅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高疃镇,将臧家镇的和平、吕家沟、巨屯、大转4个村划归高疃镇管辖,高疃镇人民政府驻地迁至义井;撤销斗余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门楼镇;撤销奇泉街道办事处,将其管辖范围并入清洋街道办事处;撤销臧家镇,将原臧家镇的臧家、户上、上庄、柳行、招贤、黄家、大杨家、小杨家、黄泥沟、邢家山、楮佳疃、小河子、巨盆李家、山前李家、刘家埠、十里堡16个村和清洋街道办事处的姜刘疃居委会划归福新街道办事处管辖,福新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臧家镇人民政府驻地(鲁政函民字[2000]77号)。
2000年,全区总面积590.99平方千米。辖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个市级高新农业产业园区,279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29.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24万人。
2001年,全区总面积590.99平方千米。辖5个镇、2个办事处,240个行政村,52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2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万人。
2002年9月17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将蓬莱市大季家镇划归烟台市福山区管辖。
2002年,全区总面积482.83平方千米。辖4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高新技术产业区,231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24.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64万人。
2003年4月1日,福山区撤销古现镇,以原古现镇的行政区域设立古现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古现镇人民政府驻地;撤销大季家镇,以原大季家镇的行政区域设立大季家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大季家镇人民政府驻地。福山区辖清洋、福新、古现、大季家4个街道办事处及高疃、门楼、回里、张格庄4个镇。
2003年,全区总面积482.83平方千米。辖6个乡(镇、办事处),236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2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2万人。
地质资源
[编辑本段]
境内矿藏比较丰富,已发现28种矿产,其中,金属矿8种,非金属矿18种,地下水资源2种。境内河流属半岛边沿水系,主要河流有:清洋河,俗称内夹河,发源于栖霞城南小灵山,境内长27公里,流域面积330平方公里;大沽夹河,俗称外夹河,发源于海阳县郭城镇牧牛山,境内长43公里,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两河分别自西、南入境,流贯全区,蜿蜒于福山城东北永福园村东,汇流入黄海。境内有烟台市最大的水库——门楼水库,库容可达1.2亿立方米,是烟台市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
自然条件
[编辑本段]
境域气温,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夏季受太平洋暖气团的控制,雨量较多,空气湿润。冬季受西北亚干冷气团的影响,降水量少,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729.2毫米,平均气温11.8℃,平均日照2672.2小时,太阳总辐射114.9千卡/平方厘米。全年相对温度一般为65%,平均无霜期223天,平均风速4至6米/秒。
经济概况
[编辑本段]
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5.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8%。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32亿元,增长4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2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8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比重为11.1∶57.7∶31.2。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实现财政总收入4.359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49.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97亿元,比年初增加5.0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5亿元,比年初增加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82亿元,比年初增加�6.74�亿元。
农 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8.95亿元,增长3%。农业增加值5.05亿元,增长1.9%。粮食总产�2.48�万吨,油料总产7700吨,水果总产8.3万吨,蔬菜总产9.1万吨,肉类总产8300吨,禽蛋总产6000吨,奶类总产4000吨,水产品总产400吨。全年造林677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33.4%。全区农机总动力20.89万千瓦,增长7.2%。
工 业 :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6.1%。产品销售率达94.81%,比上年提高-2.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15亿元;实现利润4.06亿元,增长93%;实现利税2.43亿元,增长67.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2.92,比上年提高5.32个百分点。
交通电信
[编辑本段]
公路通车里程436.2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207.8万人、5506万人公里;公路货物运输量226.7万吨、周转量15777.8万吨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0部/百人,互联网用户6000户。
贸易旅游
[编辑本段]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实现进出口总额565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出口34521万美元,增长40.7%。合同外资额34843万美元,增长98.3%;实际利用外资20476万美元,增长95%。主要旅游景点有王懿荣纪念馆。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1%;实现旅游总收入23.78万元,增长5.21%。
教科文卫
[编辑本段]
有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生9200人;普通中学16所,在校生1.2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1.4万人;小学52所,在校生1.2万人。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7209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508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6项。专利申请量45件,比上年增长80%;授权专利11件。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拥有卫生机构11所,其中,医院、卫生院9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86张,卫生技术人员488人,其中医生236人。全年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得奖牌19枚,其中金牌8枚。
社会生活
[编辑本段]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591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132元,增长5.7%;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7平方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744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5220元,比上年增长15.9%;生活消费支出2107元,增长3.7%;人均居住面积29.3平方米。全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2924人,其中城镇2260人,农村664人。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6个,床位33张,收养187人。社会福利企业18个,安置残疾人员58人。
大樱桃之乡
[编辑本段]
福山大樱桃栽培始于 19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 130历史。福山大樱桃在北方落叶果树中,果实成熟最早,素有北方“春果第一枝”,“果中珍品”之美誉。
福山大樱桃现有面积 10万亩,占全国栽植面积的20%;产量2200万公斤,占全国的15%。主要品种有:红灯、先锋、雷尼、拉宾斯、美早、萨米脱、斯塔拉等, 大棚樱桃最早于四月上旬上市,露地大樱桃于五月中旬上市, 产品销往东南亚、港澳地区和国内各大中城市。1995年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福山区选送的大樱桃获得了3金4银1铜;1996年中国农业特产命名委员会授予福山区“中国大樱桃之乡”称号;1997年和1999年 福山大樱桃连续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3年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大樱桃之乡”称号;2000年福山“福洋”大樱桃被国家绿色食品委员会确定为“绿色食品”,并颁发了绿色证书。福山大樱桃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声誉愈来愈高,市场十分广阔。
鲁菜之乡
[编辑本段]
福山有着悠久的烹饪历史和厚重的饮食文化底蕴。福山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历史记载。福山菜与济南历下菜、济宁孔府菜成为鲁菜的“三大支柱”,早已被烹饪界所公认。
2001年8月,中国烹饪协会派出专家组赴福山区进行了专门考察和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福山厨师遍及海内外,享誉烹饪界,福山菜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对中国鲁菜起到了支柱作用。经中国烹饪协会研究决定,批准冠名“山东烟台福山—鲁菜之乡”,福山区政府拥有冠名的使用权和管理权。
福山成为鲁菜最早的发祥地,被冠名“鲁菜之乡”的美誉,名实相符。一是,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为福山成为“鲁菜之乡”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福山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非常丰富,粮食、水果、蔬菜品种繁多,称为“果蔬之乡”;这里北临黄、渤海,海岸线长,水产品富足,质地优良。如福山沿海盛产的海参、鲍鱼、大对虾,乌鱼蛋、干贝、海蛎、海蛏、海肠、大蛤、海螺、加吉鱼、黄花鱼、偏口鱼等海珍品和小海味可以说名列全国之冠,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二是,福山历来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往来客商云集,1860年烟台开埠通商以后,为烟福一带经济发展以及饭馆业的兴旺,为福山成为“鲁菜之乡”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促进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三是,福山烹饪历史悠久,可谓源远流长,丰富的饮食文化造就了一代代富有高超烹饪技艺和经验的庞大厨师队伍,这是福山成为“鲁菜之乡”的一个重要因素。福山的厨师队伍在很久远的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在厨师行业中普称为“帮”。福山的厨师“帮”大多是以地域为称谓,如高疃帮、门楼帮、古现帮等等。这些“帮”都有自己的“大拿师傅”,负责传、帮、带,把精湛的烹饪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历代厨师队伍的逐渐发展与壮大,烹饪技术的代代相传和丰富提高,为福山风味鲁菜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动力,并为“鲁菜之乡”不断开辟出新的天地。
福山的烹饪技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仅厨师手艺高超,而且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都做得一手好菜,可以为客人烹制一桌丰盛的筵席。俗话说:“要想吃好饭,围着福山转”。这在烟台地区有口皆碑的。四是,福山餐馆名闻遐迩。以福山华侨宾馆、百舸苑大酒店、福源大酒店、丽苑大酒店为代表的一批各具特色宾馆饭店,代表着福山烹饪技术的最高水平,其它店面可观、档次较高的饭店酒楼分布在福山的主要街道上,更有风味独特的大小餐馆在福山城乡星罗棋布、比比皆是。据统计,福山餐饮企业有800余家之多,从事餐饮业的人员达万人之众。目前,“鲁菜之乡”福山的餐饮业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层次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