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门萨俱乐部”的历史

门萨俱乐部是做智力测试的国际组织,1946年建立在英国。

门萨:乐在智力“冲浪”

他们貌不惊人,当中有商贾学者,也有主妇蓝领,因为一个简单的测验,便汇聚在一起,闲来一道饮茶、出游、聚会。这些人兴趣不同,性情各异,但有一点,这些人普遍智商非凡。他们走到一起,只因为他们聪明。将他们拢在一起的这个圈子,叫“门萨”。

门萨的英文名称是“MENSA”,1946年成立于英国牛津,创始人是律师罗兰德·贝里尔和科学家兼律师兰斯·韦林。当时,这两位自认聪明异常的人突发奇想,编制出一些高难试题以测试智商,受到广泛追捧。兴奋之余,贝里尔和韦林干脆成立一个俱乐部,号召高智商的人士加入。今天,门萨俱乐部拥有10万多名会员,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要加入门萨,它的诱惑是什么?据了解,尝试进入门萨的人,都对自己的智力水平有相当的期待或自信。尤其那些2%的入门者,更确信自己是世界上天生聪明的少数人。所以,进入门萨的人,普遍带有智商优越感。

参与门萨的活动,则很少像外界所传,是要比拼智力。许多会员都说,进入门萨,才知道聪明人有多聪明。不过,这种意识并未减弱会员对自我的信任,反令其坦然并善用自己的智慧。

同外界猜测不同,会员除了参加入门测试外,以后将不会再碰到类似的测试,会员之间也不会通过这种智力竞猜的方式比试智商。而且,他们并不刻意了解相互间智力的高低。俱乐部里是一片和谐,并非杀气腾腾的智力练兵场。

门萨俱乐部最大的魅力是智力“冲浪”的愉悦。会员们相信聪明人的思维和行为与常人不同,他们普遍在日常生活中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加入门萨,就是为了寻求同伴,祛除“寒气”。

当然,在常人眼里,聪明人往往比较怪。然而对门萨人而言,这种怪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他们对不少“通病”习以为常。

不过,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谁能够确证,门萨会员就聪明异常?单凭36道试题就能够验证一个人的智商?

据介绍,门萨的试题并非像外界所传,由会员编制、斗法而产生。绝大多数的试题是门萨总部的专家制作或者邀请最权威的智商研究专家制作的。尽管试题各异,数量不多,但能够相当精确地测评人的智商。据说,门萨尽管允许失败的测试者一段时间后重新尝试入门测验,但一般不会通过。这也说明一些问题。当然,门萨人也认为,智商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门萨不是测算智商的绝对权威。它的根本目的,还是会员交流中的乐趣。

门萨多年来坚持中立,非政治、非营利的原则,至今不变。门萨国际总部和各俱乐部也组织一些收费的活动,以及一些出版活动,但收入全部用于俱乐部的拓展和完善。所有参与者个人不获利。

据了解,门萨的试题在全世界范围内保密,不对外展示或出售。

门萨智商测试18道对14道,智商多少?

智商在110-130左右,应该是110多。因为15道是120左右。

门萨简介:

罗兰德·贝里尔和兰斯·韦林于1946年在英国牛津创立的一个以智商作为入会标准的俱乐部。门萨取自圆桌的意思就是希望智商相近的人们能够平等的坐在一起。

门萨俱乐部拥有10万多名会员,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门萨入会测试试卷一般有30题,换算成智商是148。

门萨入会标准:

智力测试

智商测试为门萨唯一入会标准。门萨的试题并非像外界所传,由会员编制、斗法而产生。绝大多数的试题是门萨总部的专家制作或者邀请最权威的智商研究专家制作的。

尽管试题各异,数量不多,但能够相当精确地测评人的智商。门萨尽管允许失败的测试者一段时间后重新尝试入门测验,但一般不会通过。这也说明一些问题。门萨人也认为,智商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门萨中国入会条件:

1. 禁止在中国进行政治犯罪。

2. 年满18周岁。

门萨是什么意思

门萨取自圆桌的意思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平等的坐在一起,当然前提是智商相近。 门萨是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的名称,于1946年成立于英国牛津,创始人是律师罗兰德·贝里尔和科学家兼律师兰斯·韦林。当时,这两位自认聪明异常的人突发奇想,编制出一些高难试题以测试智商,受到广泛追捧。兴奋之余,贝里尔和韦林干脆成立一个俱乐部,号召高智商的人士加入。他们有意为聪明者建立一个社团, 通过充满挑战性的社团活动而使参加者的高智商获得承认、肯定和不断提高,并分享彼此的成功。门萨多年来坚持中立和非政治、非营利的原则,至今不变。门萨国际总部和各俱乐部也组织一些收费的活动,以及一些出版活动,但收入全部用于俱乐部的拓展和完善。所有参与者个人不获利。 今天,门萨俱乐部拥有10万多名会员,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门萨测试试卷一般有30题,答对23题,换算成智商是148,也就是可以加入门萨俱乐部的标准。门萨测试一般从注意力、观察力、逻辑思维、想象力和记忆力这几个方面出题,这三十道题中分布比例大致相当,你会发现这些题目中有你更为擅长的,也就是哪一方面更为突出。

关于世界人种智商分布调查_智力测试的进化

人的智力分三大类:神经智力、 经验 智力和反省智力。而现今的智商测试测量的主要是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还有更多的智力领域没有涉及,如求知欲、自控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等。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世界人种智商分布调查_智力测试的进化,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人种智商分布调查一

据北京科技报报道,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最近,英国一位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得出了一个令亚洲人感到既惊讶又高兴的结论。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他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平均值为105,明显高于欧洲人和其他的人种。得出这一结论的专家是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理查德林恩。他的这一结论是否可信?又是如何得出的?几天前,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对理查德林恩教授进行了独家采访。

经过近30年和对130个国家的 IQ测试 ,林恩教授得到不同地区人种智商的排名

美国心理学协会2005年的调查结果和英国专家林恩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林恩教授1977年开始进入人种智商这一领域的研究。他在信中说道,上世纪70年代,他注意到了日本的飞速发展,作为智商研究专家,他马上想到,日本能够有如此快的发展是否因为他们有较高的智商?于是,他开始了对日本人的智商测试调查。他发现,日本人的人均智商达到了105。得出这个结论后,他又猜想,中国人是否也应该拥有同样高的智商?调查测试的结果显示,他的想法是对的,中国人的平均智商也达到了105。

中国、日本都属于蒙古人种,地域又很接近,于是,林恩教授开始了对人种智商差异的研究。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林恩教授 总结 出了不同地区人种智商的差异排位以及原因。

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而之后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东南亚人 (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土著居民(85),南亚及北非人(84),撒哈拉非洲人(67),澳大利亚原著民(62)。而人种智商最低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

林恩的这一研究遭到了西方社会的批评。他说,因为在西方有一个观点:所有人种的智商都是一样的,研究人种智商的差异被认为是种族歧视。通过研究,林恩认为,是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高智商的人种。

林恩教授对造成这一结论的原因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是生存环境和基因。林恩教授首先注意到了加州大学研究脑量进化的专家杰里森的观点: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受到了环境的重要影响,也是物竞天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动物们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幸存者,必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容量,这样它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

林恩教授认为,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到人类的进化中。在对诸多的数据分析后,林恩教授得出,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了更大的脑容量。比如东亚人的平均脑容量为 1416cc,欧洲人的脑容量为1367cc,而撒哈拉地区的非洲人脑容量为1282cc。林恩教授称,寒冷的气候让早期的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御寒。在寸草不生,动物也很少出没的冬季,寻找食物努力生存下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获得越来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

问题一:既然东亚人的智商最高,为什么西方人的发明创造更胜东方人?当林恩教授提出他的研究后,很多人提出了质疑。第一点就是虽然东亚人拥有高于欧洲及美国人的智商,但欧洲人在科学技术研究上要比东亚人更胜一筹,发明也更多。林恩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东亚人在性格上比欧洲人更循规蹈矩,所以在发明创造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证明东亚人的智商低于欧洲人。

林恩教授还提出,聪明的东亚人现在遍布了世界各地,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夏威夷、北美地区。而他们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参与和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问题二: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却为什么没有最高的智商。欧洲一些学者对林恩教授的结论的另一个质疑是,既然寒冷的气候让人类进化出最大的脑容量,并获得高智商,为什么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却是个例外。

这一点,林恩教授用基因突变解释这个问题。林恩教授说,在早期非洲直立人向世界各地移民进化的过程中,他们带着能够进化出高智商和低智商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在人口发展快、人口多的地区得到进化的机会就更多。在寒冷的季节,低智商的人类逐渐被淘汰,而高智商的成为幸存者。爱斯基摩人的人口稀少,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的机会也就小于欧亚人。直到今天,爱斯基摩人的总人口也只有5.5万人。

智力测试的进化二

塑造神童的人总喜欢拿爱因斯坦作标杆,或许因为他的名字已成为天才的代名词。英国13岁女童智商160,堪比爱因斯坦,类似标题屡见不鲜。但这种对比的说服力极低,智商测试不是通考。市面上最为流行的韦氏、斯坦福-比奈、瑞文测试各有评分标准, 儿童 与成人的试题也不相同。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生前并没有接受过智商测试,虽保留了大脑,也无法用此估算属于心理学概念的智商除非大脑复活,亲自做一次智商测试。实际上,爱因斯坦的智商值来源于1926年凯瑟琳考克斯和路易斯特曼所做的300位历史天才早年智力的估算。对这些智商测试发明前的人物,考克斯的研究 方法 相当粗暴:阅读传记细节,替他们做当时流行的斯坦福-比奈(Stanfor-Binet)智力测试题。考克斯的结果或许令喜欢拿它对比的神童们失望:爱因斯坦的智商只排在中游,远低于斯图亚特密尔的190、笛卡尔和伽利略的180,只与诗人艾略特持平。唯一超过200的人叫弗朗西斯?高尔顿,他并没有前几人的名望,但他有特殊的身份:智力测量的先行者,考克斯和特曼的学术偶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智商测试的改进过程中,无论其注重考察何种能力,它始终是一个为现代社会标准而设置的游戏。在某种意义上,它很难摆脱现代人的偏见。

长期以来,智力高低都是仁者见仁,没有精准、抽象的标准。工业革命后,惊叹于科学定理效力的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以往含混不清的领域,智力就是其中之一。

200分先生高尔顿是这方面的先行者。1859年,阅读了他表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高尔顿深受刺激,决定测量人类的智力,用精确的数据证明他的优生学设想:人的智力由遗传决定。

高尔顿很快开工了。他试图在听力、手的灵敏度、中指长度、头颅大小等要素间,找到与智力高低的相关关系。结果令人失望,这些因素完全无法解释智力的差异。不过,这些失败的举措开启了量化智力的尝试。

法兰西斯高尔顿1881年,法国开始推广义务 教育 。为区分普通儿童和有缺陷儿童,教育部门急需合适的检测工具,以便因材施教。需求刺激下,法国的阿尔弗雷德比奈和西蒙在1905年制作了第一份智力测量表,并在1908年的修订中,创造性地按不同的年龄段设计了试题,提出了心理年龄概念。相比较后人,比奈没有宏伟的野心,他清楚地强调他的测验只能测量部分智力,对预测有学习困难的儿童可能有效。

接下来,改进智力测试的交接棒传到了美国。20世纪初,这个生机勃勃的国家里,征兵、移民、教育,都急速扩展,成千上万的学历不明,各式背景的移民蜂拥而入,迫切需要更有效率的区分方法,在混乱中整理出秩序。

同时,应用心理学正在美国快速的发展,人们相信,心理学家可以搞定一切:婚姻失和,工作不满,推销 保险 。于是被法国人漠视的比奈测试在这里大放异彩。战争的爆发催化了狂热需求,智商测试就在这个背景下大踏步地走入美国人的生活。

1916年,路易斯特曼,就是给历史名人估算智商的考克斯的导师,修改了比奈-西蒙测量表,将新版本命名为斯坦福-比奈智力测试。特曼吸收了1911年德国人威廉斯特恩提出的智力商数(IQ)概念,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做测试的分数均值,设为智力年龄标准,每个儿童的个人智力数值,取决于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比率。这种测试方法被称为比率智商,公式如下:

所以,高尔顿智商被测为200,是考克斯和特曼认为他3岁就能完成达到正常儿童6岁的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水平,同理,爱因斯坦的传记等材料被认为只能体现1.6倍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比。

此后,智商测试不断进化。1949年,韦克斯勒编制了不同于比奈系列的新测试表,称为韦氏智商测试,影响至今。韦氏测试分为成人、儿童、幼儿三版,采用离差智商计算,将同一组的智商平均值设为100,标准差设为15,整组的数据呈正态分布。与比率智商不同,离差智商不计算不同年龄的成绩比率,而将挑选出来的同年龄人作常模参考,表示个人在同年龄组的相对位置。

这种新的参照方法也影响了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在1960年第三次修订时,它也采用了离差智商,但其标准差为16。这意味着高智商的分数,在韦氏测试应为130,在斯坦福比奈测试则为132。

所以,即使考克斯的传记估算法合理,媒体上介绍可与爱因斯坦媲美的聪明的少年时,也该先确定几个问题:你使用哪种测试?成人组还是少儿组?标准差多少?参考的常模又是哪些?

相关 文章 :

1. 智商介绍:天才与教育

2. 关于高智商人群的分类

3. 关于中国人的智商

4. 关于人类智商最高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