鄫国的各古缯国
《禹贡》记豫州之域本夏禹之国,《世本》载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辞海》释“鄫”:同“曾”,一作“缯”、“鄫”,古国名,在河南方城县一带。西周末年,追随申、犬戎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战国初,曾国尚存,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县西北)。《汉语大字典》释“鄫”?3,今河南方城县一带,附庸于楚。
《左传·哀公四年》记曰:“致方城之外于缯关。”缯关即缯国,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缯地,有大面积的桑柞麻类,盛产蚕丝。曲烈织成的丝织品称“缯”,是蚕蛹丝絮组合的象形文字,成为缯人部落图腾之形象。方城县官方网站称:打开历史典籍,一个没有疑问的事实是,缯国是缯绸的发祥地。缯绸为苏沪湘绸之母,古丝绸之“国品”。
考其国都遗址,即方城县城南八里桥畔。其地夏商文化层遍布,所出土象征王权之石钺、陶爵、陶鼎等夏代文物,文化特征与二里头夏代文化相同,其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诚中原之战略要地。正当之夏路,夏人所辟之路也。东北天然隘口,其名缯关,缯国之关口也。其北山天书岩画,考为夏人所作。邦畿之内,名为缯丘,正缯人之所居也。
据贺金峰《方城“缯国”、“缯关”、“缯氏”考》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王熊章镈”铭文记“佳(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亨”,由此可知,楚惠王是在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后,才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并送到西阳去进行祭奠的。所以,战国初期“曾”国,是在西阳而不在随,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与申国比邻,故联合申侯、西戎灭周幽王于骊山,此“缯国”,系侯爵。 《说文解字》释曰:鄫,姒姓国,在东海,从邑,曾声。《词源》释“鄫”曰:?国名,姒姓,春秋时为莒灭,今山东兰陵县境内。《辞海》释“鄫”同“曾”?二,一作“鄫”,古国名,姒姓,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所灭。《王力-古汉语字典》释“鄫”:?周诸侯国。春秋灭于莒,后属齐,隋唐设鄫州,故址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杜预(西晋)注:“鄫国,今琅邪鄫县。”《汉语大字典》释“鄫”?1同《王力-古汉语字典》。
相传少康中兴夏室后,封次子曲烈于缯地(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西北),当时,中原游牧文化已向农耕文化转变。曲烈于缯关建立部落方国,因国境北依沂蒙山区,南接黄淮平原,东西泇水环抱,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宜桑麻生产,多产丝麻织品“缯”,故名“缯国”。城邑在今兰陵县向城镇的鄫城前、鄫城后两村之间(《苍山县志》)。夏代有证可考的部落方国约有30个,缯国便是其中之一(谭其骧)。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部攻打夏桀,缯国和东方8个小国各派精锐之师千余人,战车百乘,组成八国之师参战,缯军在伐辛之战中取胜。商汤率五千精锐部队与夏桀战于鸣条(一说今河南商丘东,一说今山西运城),夏桀败亡,商朝建立。在商朝建国一百多年后的第十四任国王祖乙时代,商迁都于庇(今山东费县),缯国成为商朝统治中心地带,因国邑不断扩大,又称鄫国。在整个商朝的历史进程中,鄫国长期作为商王室统治下的臣服方国而延续,并且一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约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周天子尊崇先王礼制,政治上实行封邦建国、分土封侯的分封制。周室对于上古存在的“部落方国”也进行分封,方国便逐渐为封国所代替,鄫国后裔作为夏禹之后继续受封于鄫城。由于华夏与东夷的划分以沂水为界,鄫在沂水以西,鄫国故属东方,而非东夷,鄫国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东方古国之一。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记载:“今兖州府峄县东有鄫城”,指的便是“鄫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渐渐开始衰落,各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许多小国相继被大国吞并。东方及东夷诸国中,除莒、邾两国有一定势力外,其他如鄫、郳、郯一类小国,均没有独立性。齐、鲁是当时的东方大国,鄫国一直依附于鲁国。
约公元前660年,鄫与鲁联姻结亲,鄫国国君鄫朴娶鲁僖公之女季姬为妻,但不久鄫君又和莒国攀亲,娶莒女为妾,并得宠,生子后欲立为嗣,遭鲁僖公重斥。公元前646年,季姬回鲁省亲,鄫君未到,僖公大为生气。公元前644年12月,淮夷蛮人兵犯鄫境,鄫朴向鲁僖公求援,因僖公对其不满,拒不出兵。鄫君无奈,只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推崇“尊王攘夷”的方略,便以霸主身份与八国国君会商,策划救鄫,最后决定以防御为主,派军役加固鄫国城池,以拒淮夷于鄫国国门之外。然,筑城军士因苦役发生兵变,筑城计划被迫中止,但鄫国筑城之举也向淮夷人宣示,东方诸侯联盟不允许蛮夷部落向鄫国发起挑衅。淮夷迫于无奈,当即罢兵。鄫国暂时得以保全。
公元前591年秋,鄫国遭到邾国入侵。鄫君世美率部迎敌,由于敌强我弱,世美被邾军戕杀。太子时泰即位鄫君后,鄫因国力太弱而无力复仇,便请求鲁国保护。为保护弱小的鄫国,鲁国的军队在向邑(今向城)、蔇(今车辋)、次室(今兰陵)等地驻扎,鄫国渐渐沦为鲁国的附属国。
鲁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夏,鄫太子巫和鲁国大夫叔孙豹一同出使晋国,经霸主晋悼公首肯,达成鄫国归属鲁国的秘密协议。从此,鄫国正式沦为鲁国的附庸国。同年9月,东方各诸侯国在戚地(今河南濮阳戚城)会盟,鲁国仍让鄫国大夫以独立身份参会,但须听命于鲁国。至冬,鲁国主政33年的一代名臣季孙行父亲(谥号季文子)去世,未运至曲阜安葬,而葬于鄫城“西丘”(即文峰山),意向诸国宣告,鄫国已成为鲁国的一部分。而莒国认为,鄫国附鲁是鲁国的兼并和称霸行动,将会危及莒国安全,便于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秋,乘鄫国不备,派军突然攻入鄫国,不日占领鄫城,秘密杀害鄫君时泰,扶持庶出莒女之子为国君,又追杀嫡出嗣君太子巫。太子巫率众投鲁以避难,聘为卿士,叹言:“国之不存,留邑何用?”便改“鄫”氏为“曾”姓。
至此,立国1577年的鄫国退出了历史舞台。公元前538年,莒国为鲁国所灭,鄫国方域为鲁国兼并(摘自《苍山县志》,略有删改)。 《词源》原文:“‘曾’一作‘鄫’,古国名,在今湖北随州市一带。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出土大量青铜器。或谓此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一说曾、随为二国。”《辞海》释“鄫”同 “曾”,古国名,在今湖北随州市一带。
后经专家考证,得出“曾随合一”的结论,即在2400年前,以随州曾都区为中心的汉东地带的随国和曾国,其实为一国,随州即为曾都。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启用“曾都区”这一名称(据随州市官方网站)。
曾国是周朝的一个分封小国,侯爵。 由于1978年3月在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出土了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15000多件珍贵文物而闻名遐迩。这些文物均出土于曾国国君曾侯乙(约公元前433年)墓葬中,曾都也因此得名。
另有一说,称曾国原封于缯国故地(今河南方城县),因袭故国之名,未加“ ”部,以示区别。西周末年,曾国势力强盛,与申侯、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于骊山。春秋初,楚国崛起,便与楚国交好,之后国域逐渐向南扩至随州,迁都于此。战国末年,曾国为楚国所灭。此说又将河南缯国及湖北曾国合二为一,二者只是时间一个在先,一个在后。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记载:“在汉水流域及其以南,有一些黄帝后裔建立的国家,如姬姓的隋、唐、曾、巴”。其中,“曾”即指湖北随州的曾国。
关于曾候乙,经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名乙,曾国国君,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1978年3月出土的“四龙曾徽”便是他的国徽。
“四龙曾徽”图案设计独具一格,与一般古文不同。它集文字、美术及雕刻于一体,以阴刻与阳刻的雕刻手法相互搭配,上部以阳纹为主,下部以阴纹为主。该图纹共分为两组,每组两条龙,各组中的龙,乍看形态相似,互成倒影,但细看,各龙的姿式却各有所异。中山大学曾宪通教授考证:“曾侯乙墓出土的四龙曾徽,确是一种由四龙组成的徽号,与一般正体字或篆鸟虫书异趣。在出土文字中是非常罕见的。正置倒置均释为‘曾’字。” 后经考古学家证实,以上所述“四龙曾徽”只是曾侯乙“曾国”的国徽,与姒姓鄫国衍生的曾姓人没有丝毫关系(原因见博文《奉劝曾氏宗亲禁用四龙曾徽》。
方城县有个乡镇
方城县政府网站“方城概况——行政区划”公布的信息显示,方城县管辖6个镇、9个乡、2个办事处:独树镇、博望镇、拐河镇、小史店镇、赵河镇、广阳镇、券桥乡、杨集乡、二郎庙镇、古庄店乡、杨楼镇、清河乡、柳河乡、四里店乡、袁店回族乡、风瑞办事处、释之办事处。
【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李成谦您好!您涉诉/代理的案件,方城县人民法院已收案。详情请查看网站?
如果你是原告,说明你向法院立案的案件法院已经收到。如果你不是原告,说明有人起诉你。该通知会有网址链接,你可以登录查询详细信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