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太原的美食小吃,看完让人直流口水,你吃过几种太原的美食小吃呢?

羊肉蒸饺

羊肉蒸饺皮薄、味香、佐以老陈醋、味道绝佳。肥而不腻,馅成丸。嚼一口面皮筋道,肉馅鲜美,汁水溢满口中,其他地方吃的蒸饺,味道差得不是一点半点。羊肉蒸饺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这种寻常小吃虽在宴会上难登“大雅之堂”,却是西安饺子宴饭店近年的必不可少美食。

太原头脑

太原头脑是太原特有的一种风味早点。其实就是一碗肥羊肉汤,里面加些山药、莲菜等,以去除膻味。 每碗头脑都带有酒、药、羊肉的混合香味,既醇香味美,又是冬令滋补佳品,所以又有“八珍汤”之称。喝头脑时,还可佐以面制的小饼,别有风味。

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在过去是进贡皇帝的饮食而发明的,古时称“羊羹”,宋代诗人就有诗:“陇馔有熊腊

烹唯羊羹”。而羊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那时也被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兰州与西安的羊肉泡馍是大不相同的。

兰州的羊肉泡馍是将煮好的羊肉切成大片,放上粉丝

苗、香菜,浇上羊汤,即可食用,原汁原味。还有馍,西安是死面(没有发酵的面)饼,而

的是当地一种发面饼,保持了面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时都很可口。

莜面栲栳栳

莜面的营养价值极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麦、大米、高粱、荞麦、黄米这六种粮食的6倍,释放的热量等同猪肉或肥牛。莜面栲栳栳的制做工序非常严格,和面一般是由体力较好的人负责,加以烧开的水,用擀面棍搅拌成面团,必须趁热将其揉精。接下来在手掌上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接着将薄片卷成空心卷,竖立在笼中,蒸约10分钟后,揭去笼盖,喧腾腾的莜面栲栳栳就成功了。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中部北部的常见面食。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演变而来。因有这两种传说的存在,太原的莜面栲栳栳认为是正宗的。

百花稍梅

百花稍梅是太原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挑馅打花难。”制作稍梅技术难度较大,打花要用特制的擀杖,褶子打得越多,稍梅花牙就越美。好的稍梅皮薄如纸,圆如盘,边花多,挑成的稍梅馅大、香醇、利口,放在笼里,犹如朵朵雪梅。赏心悦目,色、香、味俱佳。

百花稍梅以其顶口捏花如梅而得名。皮要碾得精薄,馅要香浓,捏得下如银瓶,口如梅花,蒸熟后便可食用。 稍梅最初只是一些有钱人家用作喜庆筵席的点心,后来“捎上”了些菜点,成为“茶捎卖”,后来经过加工和改良,用特制的擀面杖打成花褶,形同梅花,其兼有小笼包子与锅贴的特点,让人回味无穷。

过油肉

过油肉,这是山西很有名的一款传统佳肴,历经代代厨师精心烹制相传至今,号称“三晋一味

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各地的做法也不一,较著名的有太原、阳泉、晋城的过油肉,晋城的“大过油肉”,特色是多汤水,搭配刚出锅的大米饭一起吃堪称一绝,“过油肉”在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都有,而山西过油肉从选料到制作上都与众不同,具有浓厚

山西地方特色。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

稍有明油。

过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传统特色菜肴,现在更是平遥的著名小吃,历经代代厨师精心烹制相传至今。1957年2月经市饮食公司组织专家评审,将名厨吴万库技师制作的过油肉评为了太原十大名吃。其实,过油肉应从选料,配菜,烹调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加凸显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太原美食

1、猫耳朵

猫耳朵是太原地区的特色传统面食,当然,它并不是说是名字一样用猫的耳朵做的,是因为它形状好像猫耳朵一样,所以才取名叫做猫耳朵,因为猫耳朵吃着筋道爽口制作又简单,所以非常受人们的喜欢。

猫耳朵

2、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是太原的传统面食小吃,是山西的十大面食之一,栲栳栳是用莜面精细制作的。

莜面栲栳栳

3、头脑

头脑是山西太原的特色小吃,是著名医学家傅山发明的,是一种药膳食品,又叫八珍汤,是用黄芪、莲菜、煨面、长山药、羊肉、酒糟、黄酒、羊尾油等制作而成。

头脑

4、剔尖

剔尖是太原的一种传统的面食,又叫拨鱼或者剔拨股,剔尖两头细长,中间宽,软而有筋道,再配上佐料一起吃,简直不要太好吃了。

剔尖

5、过油肉

过油肉是太原非常著名的传统佳肴,过油肉不管从选材料上、刀工方面、腌制、烹制和调味料的运用上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过油肉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过油肉

6、羊杂割

羊杂割是太原的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就是把羊的心、肺、肠、肝、血等洗干净,然后加上辣椒、花椒、葱、蒜、盐等佐料,再加上一些煮肉的汤,做成羊杂,在加入粉条一起吃,一碗羊杂割再吃上一个烧饼,那感觉简直不要太享受了。

羊杂割

山西太原特色小吃 太原十大传统特色美食介绍

1、太原刀削面:

太原刀削面以刀工、削技绝妙而被人称为飞刀削面。所用之刀是特制的瓦形刀。面要揉成尺余长的筒状,削面时人站锅前,一手托面,一手持刀从上向下往锅里削。削出的面条呈三棱形,条条宽厚长度一样。工艺精巧的厨师削出的面条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削面如鱼跃。吃起来内虚、外筋,柔软光滑,容易消化。

2、太原老鼠窟元宵:

老鼠窟元宵是山西省太原市的地方传统名小吃。皮薄馅满,味道甘美。久居太原或临时来太原走亲访友、旅游的人们,都要慕名前去“老鼠窟”品尝。此元宵皮儿绵中有粘,馅儿甜中有香,色泽洁白鲜亮,配料讲究,风味独特,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太原头脑:

“头脑”是太原特有的一种风味小吃,为汤状食品。在一碗汤里放上三大块肥羊肉、一块藕、一条山药。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特点:益气调元,滋补虚损,活血健胃,富有营养,具有抚寒喘和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4、太原羊杂割:

“羊杂割”又称“羊杂碎”,是山西的一道地方名小吃。走在山西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经营“羊杂割”的小店,门面不大,生意红火。一般每家店都是放一口大锅在火上,里面有老汤,配好的羊杂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锅。每来一位客人,老板会问你吃几两。意思是你要加几两肉,价钱根据你要的肉的多少来决定。不要以为羊杂就是纯肉的哦,里面会配上粉条。各家的老汤不同配料不同,做出来的口味各有千秋。

5、认一力牛羊肉蒸饺:

认一力的牛羊肉蒸饺是太原的名吃之一,1930年左右创建,位置也在桥头街。认一力的蒸饺“皮薄、边小、馅大、呈半月形、不开口、不露馅”,所用的十几种配料,主要有豆蔻、砂仁、白芷、白术、肉桂、丁香、小茴香、花椒、大料、陈皮等,号称“十三香”,吃着肥而不腻、入口流汁、味道鲜美。如果你蒸饺吃不饱,店里还有羊杂汤、牛肉丸子汤、牛肉馄饨、红豆粥、小米稀饭等多种选择,每一样都好吃得很,只要走进店门,就能保你吃到暖烘烘地出去。

6、稍梅:

稍梅(也有叫烧麦、寿麦、稍麦的)也是太原著名风味小吃,用特制的擀而杖打成花褶,形同梅花。有说法是“稍梅好吃难和面,皮薄挑馅打花难”,制作稍梅技术难度较大,打花要用特制的擀杖,褶子打得越多,稍梅花芽就越美。好的稍梅皮薄如纸,圆如盘,边花多,挑成的稍梅馅大、香醇、利口,放在笼里,犹如朵朵雪梅。皮薄、馅足、花似未全开的梅花才是好稍梅。

7、鸡蛋醪糟:

鸡蛋醪糟也是太原的特色小吃,荣茂园海子边小吃部的鸡蛋醪糟久负盛名,至今还流传着“海子边醪糟王,美酒不如醪糟强。”尽管全国不少地方都有鸡蛋醪糟,但味道大不相同。相传赵匡胤弃文习武,东渡黄河来到绛州,无钱无粮饥饿难耐。店家看他气宇不凡,做醪糟给他。赵匡胤不知何物,店家说:“糟汤而已”。后来赵匡胤做了皇上,思念“糟汤”,请店家赴京再制,并说“糟汤酸甜爽口,酒香沁脾,以后就改叫醪糟吧。”金口玉言,醪糟之名遂传,沿袭至今,江北多称醪糟,而江南多称江米酒。

8、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栲栳栳kǎolǎolao)是山西高寒地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属于晋菜。“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像“笆斗”,民间叫“栳栳”。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它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完美结合,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连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

9、过油肉:

过油肉虽然是在山西乃至北方普遍可见的菜,太原比较大的饭店做出的过油肉才是味道正宗的。2018年9月10日,“中国菜”正式发布,“山西过油肉“被评为山西十大经典名菜。正宗的过油肉选猪里脊肉或元宝肉为主料,精切成铜钱厚的肉片,加蛋黄、淀粉、精盐、料酒等拌匀,放入油锅中打散炒熟,加木耳、玉兰片、葱白、菠菜等辅料烹炒而成,色泽金黄。

10、荞面灌肠:

荞面灌肠是太原随处可见的小吃了,周边的县市叫“碗托”。制作方法是把荞麦面调成糊状,盛在容器里,上火蒸熟,冷却后脱离容器,叫“碗脱”比较形象。但从名小吃的角度看,灌肠才能说明问题的核心。山西灌肠制作方法神秘,多为家庭代传。口感劲道细腻,爽滑利口,久吃不腻,调制简单,随吃随切,加入秘制卤汁,口感更佳,虽然叫灌肠但是荞面灌肠和一般的灌肠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的动物内脏。

有哪些制作美食的网站值得推荐?

以美食为启发的日日煮(DayDayCook),集合了海量视频食谱与上百万美食爱好者的生活美学分享平台,于2012年由Norma Chu在中国香港成立,日日煮致力于通过互联网美食视频食谱,唤起对美食的共鸣,并让美食作为情感介质,打造美食生活的体验型消费社区,最终形成日日煮生活方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