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上海)有限公司怎么样?

海绵城市建设(上海)有限公司是2013-05-15在上海市虹口区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水电路1388号1305-S室。

海绵城市建设(上海)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10114067841357Q,企业法人王炜,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海绵城市建设(上海)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环保建设工程专业施工,河湖整治建设工程专业施工,从事环保科技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市政专业建设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建设工程专项设计,园林古建筑建设工程专业施工,水利专业建设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施工,环境工程建设工程专项设计,实业投资,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上海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92263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24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海绵城市建设(上海)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如何真正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首先要从理念上融入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在“收”时,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放”时,可将蓄水放之所用。因而,建材业企业必须扭转在产品设计、开发上的理念,像“海绵”那样吸收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突破旧的建材生产、消费模式,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研发出更多新产品、新材料,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海绵体”、“海绵材”、“海绵料”,将更多过去“坚硬”的建材变成“柔软”的建材,实现雨水在城市的积存、渗透、净化,为更多城市铺上柔软的海绵新装,为祖国河湖、湿地、坑塘、沟渠创造出更多生态经济。

其次要从行动上抓好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能否建好、能否推开,关键在行动,而行动的突破口在试点城市。目前,经过全国130多个城市的有力竞争,有16个最终获海绵城市的资格,按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的专项资金补助政策,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因而,建材业企业如何在这些试点城市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非常重要。眼下,最有必要做的工作,是围绕海绵城市建设的真实需求,展开市场调研、研发、技术、产品、服务,以建筑、社区、道路、绿地、广场等建设为载体,形成近期、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同时在比较容易做到的地方和领域进行突破。如在道路、广场可优先采用透水铺装等,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尽快形成规模效应,以试点项目为突破口,示范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最后要以改革创新促进海绵城市建设。

现在看,建材业企业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比如投融资问题、标准化问题以及如何与城投公司结合将建材业融入当地海绵城市建设当中等等,这里面,既有政策支持,也有行业引导,如果建材业融不进规划一张图,靠不近建设一盘棋,接不上管理一张网,很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市场,见不到预期的效果,建议产品比较松散的建材业企业,与城市建设部门绑成紧密的“联合体”,共同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开发或运营管理,同时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建材企业、部品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结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发挥整体效益。

需要提醒的是,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单纯地提供建材产品,而是重点提供研发、技术、维护和后期服务,尤其是新的投融资服务,发挥PPP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真正使海绵城市建设有创新、有联动,更好更快发展。

海绵城市是什么意思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扩展资料: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