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化妆品有哪些

1、欧莱雅(法国)化妆品集团公司

欧莱雅集团是法国的化妆品公司,创办于1907年。欧莱雅集团是美妆品行业中的领导者,经营范围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283家分公司、42家工厂、100多个代理商,以及5万多名的员工,是总部设于法国的跨国公司,也是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

2016年6月8日,《2016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公布,欧莱雅排第36名。2018年7月19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欧莱雅位列392位。2018年12月,欧莱雅入围2018世界品牌500强。

2、兰蔻

兰蔻1935年诞生于法国,是由Armand Petitjean(阿曼达·珀蒂让)创办的品牌。作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化妆品品牌,兰蔻涉足护肤、彩妆、香水等多个产品领域,主要面向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较高,年龄在25~40岁的成熟女性。

3、雅漾

雅漾是法国的一个护肤品牌,雅漾原是位于法国西南地区塞文山脉中的一个古老温情的小镇。它海拔350米,坐落于欧伯山谷之中, L'Espinouse 和 L'Escandorgue两山中间,距地中海80公里处。

4、迪奥

克里斯汀·迪奥(英语:Christian Dior),是法国著名时尚消费品牌。亦为全球高级时尚品牌控股公司:LVMH 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的子公司路威酩轩集团,是一法国酒业与高价奢侈品制造集团。LVMH Group握有 Dior 42.38% 的普通股及 59.3% 的表决权。

迪奥公司由法国时装设计师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1905年1月21日-1957年10月24日)创立,总部设在巴黎。主要经营女装、男装、首饰、香水、化妆品、童装等高档消费品。其男装品牌现已独立为迪奥男装。

5、希思黎

1976年,多纳诺伯爵夫妇创立了植物美容品牌Sisley希思黎,以“不计时间,不计成本”的研发理念,结合尖端保养科技与研发室强大的创新力, 开发了一款款“安全、有效、愉悦”的植萃奢护美容臻品。

sisley希思黎,“追求极致卓越”的理念,以“植物美容学”为理念,凭借强大的研发背景和“追求极致卓越”的理念,赋予产品“自然、安全、有效”的承诺。

sisley希思黎率先将植物精华和植物精油运用到产品中,通过高科技的多元萃取,实现植物精萃的最佳配比组合。sisley希思黎提供人们卓效的美肤方案:从脸部保养,身体护理,彩妆到香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莱雅(法国)化妆品集团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雅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迪奥 (法国时尚消费品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希思黎

用法语介绍法国化妆品的网站

法国丝芙兰(拥有香水,彩妆,护肤等各类产品)

与上面一个链接差不多.marionnaud

下面是一些法国品牌

ysl(Yves Saint Laurent圣罗兰)

Estée Lauder(雅诗兰黛)

娇兰

迪奥

MAC

givenchy纪梵希

;lo=frre=chanelcom

香奈儿

讨论护肤品法语语言方面的问题

法国FBI化妆品公司官方网站是多少?

法国FBI公司简介

FBI(France Beaute Industrie )公司,是法国五大专业护肤品公司之一,创建于1921年,刚开始以生产香水为主,1971年进军美容护肤品系列,在该领域里颇有建树,其生产的系列知名品牌美容护肤化妆品,远销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出一系列国际知名护肤品如雅丝兰黛,兰蔻,40多年来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口碑.

完美公司的玛丽艳护肤品系列是国际十大专业护肤品品牌之一.

兰蔻和雅丝兰黛同样使用的是FBI公司的原材料和配方,有些是直接引进贴牌的,和玛丽艳的性质一样,也就是说FBI是玛丽艳的OEM(原始设备生产商).

完美公司经过多轮考察,在2002年7月,与FBI公司正式签定了合作意向书,完美公司就此也就成为了FBI在亚太地区唯一一家获授权生产和总经销权的企业.由此可见,玛丽艳的"贵族血统"造就了完美公司又一大知名品牌的诞生,从而使玛丽艳傲然屹立在其它平民化产品之上.

楼主仔细看这简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创造出一系列国际知名护肤品如....所以FBI公司的招牌就是这些被它创造出来的名牌们,如今的FBI有限公司只是原材料和配方的提供商,研究商,也就是上文的OEM,并没有什么官网,所以真正有官方网站的是兰蔻,雅丝兰黛,玛丽艳等这些网站,而它们的官网应该很容易找吧.........

FBI公司部分信息

卡洛斯工业区

电话:0493291652

传真:0493082006

总经理:MONTALAND Gilles

法国俏延化妆品集团有限公司网站

法国没有名叫俏延的化妆品公司。这是一个中国的品牌,在品牌名称前加了法国两个字。现在类似的无保障欺骗品牌太多了,但总是有人信